资讯中心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叶涛研究员畅谈中国民俗文化的海外传播
发布时间:2019-11-06 08:28:53    作者:计天馨    点击:[]

10月25日下午,国际教育学院名家系列讲座第六讲《中国民俗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以“泰山石敢当”为例》在学院一楼报告厅举行,主讲人为中国民俗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叶涛研究员。学院院长郑春教授主持讲座。来自各学院的100余名师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405A1

叶涛认为,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中很重要、很基础的部分,在国际交流中,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民俗,在汉语“走出去”的路上,民俗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叶涛把中国民俗文化在海外的传播这一问题落脚到“泰山石敢当”这一历史文物以及“琉球”这个具体的空间,以此切入谈民俗文化的海外传播。

叶涛表示,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石敢当。在冲绳的久米岛,也有一块用汉字刻有明确年代的石敢当,作为一种信仰,摆放在村口的把门处,这是考据到的唯一一块有年号的、用清年号记号的石敢当。叶涛介绍说,通过实地考察,他开始思考石敢当与海岛文化自身信仰的结合。他以实地拍摄的一块路冲为例,将石敢当、石狮子与海岛文化中的海螺、贝壳等辟邪元素聚在一起,体现了民俗文化传播中信仰风俗的结合,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琉球王国最具体、最生动的体现。

5E371

接下来,叶涛介绍了久米岛的天后宫,展示了海岛上天后宫的图片,天后宫悠久的、传统的历史遗迹和碑文记录,分析了久米岛在历史上(尤指明清两代)与大陆历史的密切联系。叶涛又通过大量汉字资料和琉球文献,向大家讲述这个现象背后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叶涛用有趣的传说展现了久米岛天后宫的重要价值,也从史料中考据了妈祖因保佑册封使而被加封封号、封号从天妃到天后的转变。随后,叶涛介绍了那霸(冲绳本岛)的“天妃宫迹”,结合文献展示了三个“天妃宫迹”的地理和历史特征,讲述了翰林院册封使在文化传播与交流中的重要价值。他认为,久米岛上的天妃宫迹几乎都是在战火涂炭后重建的,这也体现了信仰的价值、文化与历史的密切关系。叶涛表示,文化传播与历史的关系不能在很短的时间里来衡量,而是要把时间线放长,来进行科学的考据、研究,明清两代册封使、“闽人三十六姓”与天后信仰在琉球的传播就很好地展现了民俗文化传承的轨迹。战后重建的“九米村夫子庙”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华人心里的地位和凝聚力。

62BF3

叶涛总结民俗文化传播的轨迹时强调,民俗文化的传播首先在于“人”,即通过人际交流、移民、名人效应等方式进行有效传播。经过近年的考证,发现了一些年代更久远的石敢当和泰山石敢当,于是把研究视角放到了一个新问题上:石敢当为什么要加上“泰山”二字?中国传统文化中泰山作为东方“主生之地”和魂归之处的重要地位,泰山传统的阴司功能后来又与佛教文化相结合,在历史的不断演变中,泰山成为了“管生”“管死”的重要信仰,其文化价值在民俗生活中有大量文献可以体现。所以,人们将石敢当与泰山的功能结合在一起,给石敢当前面加上“泰山”二字,在宋金时期出现了这种“功能叠加”。对泰山石敢当的信仰,除在了北方各地,也在“闵人好巫”的福建地区,当生活在“八山一水一分田”之中的福建人走出去、下南洋时,也把这些文化带了出去。这些研究都充分说明了文化的传播首先是“人的传播”:通过人际交流把文化“带出去”、通过移民传播民俗、通过名人的影响使得民俗上行下效,由此造成广泛影响。叶涛总结表示,文化的传播也受历史事件的影响,例如明治维新在文化上的宗教改革实行“毁佛兴道(日本神道教)”,直接影响了天后宫的香火,而石敢当作为冲绳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则因为其融合与适应,所受影响较少。叶涛旁征博引,以牛郎织女的传说在日本的流传、变异为例,说明了明治维新改历对七夕节等民俗文化的影响。叶涛认为,文化的传播不能只讲传播而不讲融合,有变化才有生机,传承、变异、融合,正是文化传播的轨迹。

讲座最后,郑春进行了总结,他从“好老师的标准”这一命题充分肯定了叶涛作为教师的教学风格、授课热情和人文情怀,对其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和注重实地调研的学术探索予以高度赞扬。他鼓励同学们在学术研究中应该具有明确的学术积累意识,充分重视第一手资料,将其作为开展研究的重要基础。这场精彩的名家讲座给学生们许多启发和激励,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的时代,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需要更多的思考、热情以及根植于历史深处的文化自信。


上一条:雷颐谈明治维新的辉煌与毁灭 下一条:北京大学孔江平教授谈语言发声类型研究

关闭

Copyrigh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北京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6号中电信息大厦20层  联系电话:010-82193701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