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北京师范大学马燕华教授作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论文写作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19-06-17 14:21:45    作者:    点击:[]

6月13日下午,汉语国际教育系列讲座之“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特色、取向、薄弱之处及可拓展之空间”于国际教育学院一楼报告厅举行,主讲人为国家社科基金评议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马燕华教授。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王彦伟主持讲座。

马燕华教授从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论文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谈起,分析了目前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和研究生招生规模和全球各地对汉语教师的旺盛需求,以及在研究生培养尤其是专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她以北京师范大学从设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始至今的620篇专业硕士论文为例,全面分析了论文的选题特点及取向。关于论文选题,马燕华教授介绍了教学类、习得类、教材类、教师类、文化类、语言本体类、学生培养类、HSK类、孔子学院研究类等不同类型选题的比例和具体内容。她表示,相比于教师、教学、教材等“三教”问题的研究(占80%以上),关注孔子学院、HSK、汉语本体以及学生培养的论文较少,可以作为后续的选题予以重点关注。马燕华教授还对论文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在对论文的总体情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马燕华教授深入分析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论文选题的流变与薄弱之处。她认为,其流变主要表现在对案例和教材对比的研究趋强,而关于语言本体以及海外开设汉语课程条件的调查趋弱。其薄弱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一些经典教材,比如赵元任先生的《国语入门》、商务印书馆《汉语教科书》等进行的研究比较薄弱;二是偏误分析存在偏误,如偏误语料的来源语料库并不完全可靠,不同国别群体学习偏误的一般性和国别性尚待厘清,对同一对象只关注偏误而忽略其正确语料,对偏误的归因主观色彩太浓等问题;第三,对于论文题目的拟定也尚需提炼。

随后,马燕华教授提出了汉语国际教育论文可拓展的研究空间。第一是对汉语学习案例的研究,不仅包括外国本土汉语学习成功人士案例,还包括对不成功者、多语际环境下汉语学习者、自学者等的研究,这一类型的研究要带着问题讲故事。第二是对汉语教学课例的研究,不局限于对优秀课例、熟手教师课例的研究,还可以对不成功课例和新手教师课例进行分析,分析时可采取相同内容、不同教学方式的对照分析等方式。第三是对语法项目与语境最佳匹配的研究,马燕华教授认为,目前学界对“把”字句的“西红柿炒鸡蛋”语境比较认可,而关于其他语法项目,比如双宾语、状态补语、结果补语、被字句、兼语句等的语境匹配研究还不完善。第四是对功能与形式基本匹配模式的研究,语言是用来用的,在教学的初级阶段,如果能把中心匹配找出来,直接教授中心匹配会达到比较好的效果。最后,马燕华教授还对选题大小、外籍研究生选题、赴外岗前培训等几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提出了分析和思考。其中,关于赴外岗前培训,她指出海外教学实践更多的是进行汉语语言要素教学,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汉字,而这些恰恰是学生的“软肋“,所以培训应更多关注汉语语言要素。最后,马燕华教授基于自身多年的教学以及论文分析经验生动地为大家解答了诸多有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论文选题和写作等问题。

王彦伟对此次讲座进行了总结。他说,北师大是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的标杆院校,多年来培养了大量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的师资和人才。马燕华教授选取的600多篇专业硕士论文,是行业内非常珍贵的资料,以此为基础搭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的清晰框架,为后续的研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本次报告呈现了关于汉语国际教育专硕论文的研究,体现出很强的研究逻辑和批判性思维,希望同学们不仅能在论文选题与写作方面有所收获,还要领会和学习严谨、认真的研究态度,坚定目标、打好提前量,按时、高质量完成毕业论文和学业。


供稿单位:国际教育学院    作者:齐雅文    摄影:赵宇宁


上一条: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学院代表团到继续教育学院交流工作 下一条:徐显明教授受聘山东大学法学院名誉院长并作学术报告讲述中国的法治道路

关闭

Copyrigh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北京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6号中电信息大厦20层  联系电话:010-82193701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