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晚,“Growth”外国语学院“新语翼”讲坛Youth Talk青年说——异海拾珍讲座在洪家楼校区举行。北京外国语大学梁燕教授以“梅兰芳:1930年登上百老汇舞台的中国人”为题作学术讲座。

梁燕教授首先讲述20世纪以前西方人对中国戏曲的看法:法国著名文学家伏尔泰曾将中国的元杂剧《赵氏孤儿》改编为《中国孤儿》,在欧洲上演,但此剧是按欧洲人的习惯和想象来诠释中国和中国的儒家思想,伏尔泰对中国戏曲的艺术表现存在一定的误读,将其视作写实剧而非歌舞剧,认为中国的戏剧仍处于婴儿幼稚时期;英国人约翰•法兰西斯•戴维斯则从专业角度对中国戏剧进行了客观地考察和潜心研究,对《汉宫秋》做出了很高的评价;美国的《加利福尼亚三角洲日报》的报道显示出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美国人认为锣鼓声震耳欲聋,舞台布置简陋,无法理解这种写意的表现手法。然后,梁燕教授介绍了20世纪梅兰芳赴日、美、苏演出中国戏剧,对京剧海外传播作出的巨大贡献。首先是日本,由于甲午战争之后中日关系紧张,梅兰芳在前往日本之前面临着巨大压力。在日本的演出得到了极高的评价,这使得日本人对中国戏剧艺术的认识截然不同,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形象。其次是美国,梅兰芳的美国巡演改变了20世纪以前西方人对中国戏曲的误解和偏见,得到了美国媒体、文艺界、学术界的关注和称赞。最后在苏联也是如此,苏联特别成立了一个接待委员会,并开展了关于梅兰芳和中国戏剧的研讨会。梁燕教授展示了许多珍贵的影像资料,让同学们进一步感受到梅兰芳先生的艺术魅力。
随后,梁燕教授深入讲述了梅兰芳团队的国际视野和访美传播策略。她谈到,20世纪前期,在梅兰芳的几次海外演出中,有两个人功不可没,那就是齐如山和张彭春。齐如山为梅兰芳编戏、排戏,从古典舞中提取动作,在传统深厚底蕴上进行创新,同时也在访美之旅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张彭春参与了梅兰芳赴美、苏的演出,他不仅是戏剧家,也是教育家、外交家。最后,梁燕教授总结了梅兰芳团队的作为与启示。她认为,他们成功地把中国京剧艺术介绍给西方,其表演是一种艺术,其传播手段是一种科学,历史的经验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一是对中华传统文化要有深刻的理解,二是对外传播运用恰当的表述方式,三是翻译的文化阐释至关重要,四是尊重国际市场的运行规则。这对当今我们如何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仍然有启示作用。
梁燕,文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长期从事中国戏曲史论、中国戏曲海外传播的教学与研究,发表论文百余篇,著有《寒窗三叠》《京剧启蒙》(汉英双语和英、法、西三种)《齐如山剧学研究》《齐如山论京剧艺术》《梅兰芳与京剧在海外》等,2013年12月以来主编《齐如山文集》11卷,获第三届中国出版(图书类)政府奖。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校内外各级项目多项。现兼任全国高校海外汉学研究学会副会长、北京市学校传统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傩戏学会理事、北京对外文化交流基地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评审专家等。